论持久战中日本有哪些劣势?
在论持久战里,着重分析了中国抗日战争中日双方的特点。
比如日本方面特点是:日军军力强大,政治组织力强,经济力强大,但是同时他们地小物乏,在战争上是退步的、落后的;中国方面特点是:军力弱小,经济能力弱小,但是地大物博,战争是正义的,是进步的。
根据这些特点,逐一的分析,便可以制定相应战略方针——持久战。
持久战的诞生,是用于我方极弱情况下,战胜对方极强的一种方法,这对于绝大多数人,绝大多数企业来讲,都是适用的,因为这个世界上,弱者占绝大多数。
从这个角度上看,我们先要以《论持久战》前半部分的“矛盾分析法”为核心,对行业发展、企业发展、个人发展做出一个正确判断,再以《论持久战》后半部分为参考,做出具体明确规划,达成目标,达成战略上的目的,我想这对于企业和个人一定是有十分积极的意义。
矛盾的内在因素、外在因素
日本方面特点:
1、日本是强国:日本的政治组织、经济、军事在世界上都是第一等的。
2、日本是小国:日本地小物贫,其人力、物力、财力均感不足。
3、日本的政治制度是先进的,但是政治制度的发展阶段是衰退的。
日本帝国主义制度的高峰红利期已过,目前正处于退步期。
4、国际援助相对较少
日本虽然会获得法西斯方面的援助,但却要面对更强的反法西斯力量。
中国方面特点:
1、中国是弱国:中国在政治组织、经济、军事方面均不如外国。
2、中国是大国:中国地大物博,人力、物力、财力十分充足,能够支撑长期作战。
3、中国的制度是落后的,但是各党派制度的发展正处于前进期。
中国已经出现了资产阶级,无产阶级,资本主义,社会主义,还出现了共产党,整体的制度处于发展阶段。
4、国际援助多
中国的战争是反侵略,反法西斯战争,是正义战争,会获得国际的同情与支持。
六、矛盾的阶段性变化
(一)矛盾双方的现状
1、日本方面:日本有一个优势因素,三个劣势因素,劣势因素的数量要比优势因素的数量要多。但是日本三个劣势因素的不利程度较小,一个优势因素的有利程度较大。因此,日本一个优势因素的有利力量超过三个劣势因素的不利力量,日本整体力量是相对较强的。
2、中国方面:中国有三个优势因素,一个劣势因素,优势因素的数量比劣势因素的数量多。但是三个优势因素有利程度较小,一个劣势因素不利程度较大。因此,在整体上劣势超过优势,中国的整体力量是相对较弱的(劣势的整体力量超过优势的整体力量)
3、综合分析:日本的整体力量相对较强,中国的整体力量相对较弱。
(二)中日双方的阶段性变化
前提:中国能够使用正确的政治战略方针,正确的军事战略方针。
日本方面:
1、日本的有利力量会随着战争的发展而不断减少。
2、日本的不利力量会随着战争的发展而不断增加
中国方面:
1、中国的有利力量会随着战争的发展而不断增加
2、中国的不利力量会随着战争的发展而不断减少
3、整体形势变化:日本由强转弱到走向失败,中国由弱转强到走向胜利。
最终结论:中国会胜利,应当坚持持久战。
七、政治方面战略方针
一、政治目的:驱除日本帝国主义侵略,建立自由平等的新中国
二、政治方针:建立全国抗日统一战线,团结所有人民、阶级、党派
做全民的政治动员,深入群众
三、动员策略
1、动员内容
1、告诉所有人民群众为什么打仗,打仗和他们有什么关系。
2、告诉所有人胜利的步骤和政策,例如《抗日救亡十大纲领》
2、动员途径
靠口说,靠传单布告,靠报纸书册,靠电影戏剧,靠学校,靠民众团体,靠干部人员。
3、动员方法
1、要切合大众口味
a不要把政治纲领念给老百姓听,这样是没人会听的。
b要联系战争发展的情况
c要联系士兵和老百姓的日常生活
2、要经常性的宣传,把战争运动变成经常的运动。
八、军事方面战略方针
持久战的三个阶段
战争目的:消灭敌人,保存自己
战略方针:持久战
第一阶段:敌之进攻,我之防守——标志:卢沟桥事变,1937年7月7日至1938年10月
具体实施:以运动战为主,以游击战、阵地战为辅
第二阶段:敌我僵持阶段——标志:日军改变战略方针,1938年到1943年底
具体实施:以游击战为主,以运动战、阵地战为辅
运动战方针:外线速决战
第三阶段:我之反攻,敌之防守——标志:德国法西斯投降,苏联红军出兵中国东北 ,1944年初至1945年8月
具体实施:以运动战、阵地战为主,以游击战、阵地战为辅
本站所有文章、数据、图片均来自互联网,一切版权均归源网站或源作者所有。
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删除。